当过冷A冷却到400℃以下B转变区等温时,相变可分为三个阶段。 第Ⅰ阶段,从A中转变产生B-F并迅速生长,同时自F中排出多余的碳,进入周围A内。开始阶段A中碳含量还较低,所以B-F的转变较快。但此时AR含碳低,不稳定,如果这时就出炉空冷,AR将转变成M,得到的是B+M。 第Ⅱ阶段,B侧向长大并继续排出碳,转变越来越慢。随着B转变到一定量,AR被碳饱和到一定程度,AR越来越趋于稳定,B-F板条生长暂停。由于受Si的抑制不能排出碳化物,高含碳量使AR的Ms点降到-80℃到-120℃。这时将球铁件出炉空冷,在室温得到的是含碳量过饱和的B-F加富碳的、稳定的AR。如果是在330℃以上的BU区等温,到第Ⅱ阶段结束,可得到约40%的AR加约60%的BU,这是很理想的组织。 第Ⅲ阶段,如在第Ⅱ阶段结束后继续在330℃以上等温,由于AR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状态, 这时碳原子也还有一定扩散能力,结果碳化物终将从AR中析出,F板条也跟着生长,AR逐渐消失。这样冷到室温得到的基体组织,犹如钢中的BU,性能就差多了。这个过程一经启动,则进行得较快,而且无法逆转。在320℃以下的BL转变区,碳原子扩散能力已经很弱,第Ⅲ阶段转变即使发生,也进展很慢并且不可能进行到底,终将留下一定量的AR不再转变。有的研究认为最终会残留10% 。所谓掌握火候,就是要在第Ⅱ阶段结束时出炉空冷。出炉太早,B少,AR碳浓度低而不稳定,到室温要转变为脆性M。出炉太晚,AR已转变为F+碳化物,强度、韧性都不理想。这对于BU区淬火尤为重要。等温温度对BU淬火常用340~380℃,获得高强度、高韧性;对BL淬火常用240~300℃,获得高强度、高硬度和一定的韧性。等温时间一般为60~120 min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