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楼主 |
发表于 2013-2-19 16:51:36
|
显示全部楼层
aaron01 发表于 2013-2-19 15:56
呵呵,据说24小时高温氮气固溶渗氮,可以做到2.5mm的硬化层深度,而且是无白亮层的高硬度表面固溶强化,这 ...
再看看这篇文章(摘要)
不锈钢的固溶渗氮处理
(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朱祖昌 易普森工业炉(上海)有限公司 曾爱群)
不锈钢置于真空炉中,在1050~1150℃的固溶处理温度下通入纯氮(压力为PN2 )进行渗氮处理,可以获得2.5mm深的渗氮层,同时保持优良的抗蚀性能。这是一种新的化学热处理工艺方法,称为固溶渗氮处理,标注为SOLNIT。此种方法首先是于1993年在Weisbaden召开的AWT的热处理学术讨论会上由德国学者H·Berns提出,论文发表于HTM1994的杂志上。一般说来,不锈钢渗氮可以应用离子渗氮或盐浴渗氮(Sursulf或Tenifer方法)进行,但在这两种方法中会析出氮化物,从而引起基体中铬的贫化,致使其耐蚀性下降。
氮和碳一样是扩大Fe奥氏体相区的合金元素,在钢中可以间隙原子存在并使钢强化,但氮能提高钢的耐蚀性,所以获得高氮钢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。钢中能溶解的氮比碳多,通过渗氮能避免铁素体相的出现,也能减少脆性第二相在奥氏体晶界上析出,这对材料使用性能的提高是有利的。
氮是双原子气体,它具有强的三键,能广泛用作保护气体。但它在1000℃以上,会剧烈热解,所以在钢件表面拥有大量氮原子。存在于金属中的氮为原子态,以[N]表示,这样,在工件表面可实现下面的平衡:
(1)
反应式(1)的平衡常数KN为
(2)
氮沿深度的浓度分布依据菲克第二定律进行求解,按半无限大工件的一维单方向扩散模型,计算并不复杂,相应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为:
C(O,t)=NS(钢件表面溶解的氮量%N);C(∞,t)=Nc;C(x,O)=Nc其解为:NX=NC+(NS-NC)
上式中的erf为高斯误差函数。只要氮在合金中的扩散系数DN(它与氮浓度无关)已知,氮沿工件表面至纵深方向的分布便可求得。
在渗氮处理温度TN时,当渗层的NS大于溶解度极限,铬的氮化物Cr2N发生沉淀。首先沉淀在奥氏体晶界,其次在奥氏体晶粒内非连续沉淀。对后一种沉淀,得到簿片状显微组织形态,虽基本保持为奥氏体。在本文中称为“珠光体”形态,它具有一定的脆性。这种沉淀的脆性氮化物可以通过固溶渗氮的平衡条件调整予以避免。
固溶渗氮处理温度:1050~1150℃;氮气分压:PN2=0.01~0.3Mpa(0.1~3bar);固溶渗氮时间:24h;渗氮层深度:可至2.5mm;固溶渗氮后的冷却:采用液体淬火剂或高压气淬。
应当指出,固溶渗氮温度高,会促使心部和渗层晶粒长大。一般对马氏体而言,第二相沉淀能起阻止晶粒长大的作用。但对奥氏体渗氮层,则在渗层后靠冷加工(如抛丸处理)方法细化。
对于高铬铁素体不锈钢(如X2CrMoNb18-2等),由于心部晶粒过于长大,不适合进行固溶渗氮;对马氏体型和F+M型不锈钢,经固溶渗氮获得马氏体渗氮表层,如X6CrMo17-1经固溶渗氮淬火后,其心部约含15%(体积百分数)的马氏体,这样在渗氮处理温度TN时的显微组织为F+A,能阻止心部组织的长大,故而能适合进行固溶渗氮;又如对钢X20CrMo13在TN时的显微组织几乎全部为奥氏体,其晶粒长大比前铁素体型不锈钢缓慢,能进行固溶渗氮。对两种M和F+M型不锈钢经固溶渗氮并淬火后,表面层获得M+残余奥氏体(A')组织,经深冷或在450℃附近的二次硬化回火使A'转变为马氏体,显然适合于制造轴承、工具和齿轮零件。
对含镍马氏体不锈钢(如X4CrNiMo16-5),经固溶渗氮后获得较软的马氏体心部上存在奥氏体渗氮层的组织,其含氮量约达0.6%, 随渗层深度增加,奥氏体量降低,相应的硬度增加,直至心部的马氏体硬度。获得这种组织是基于体积改变小和残存压应力的考虑。
对含镍奥氏体不锈钢(如X5CrNiMo17-13-2)经固溶渗氮后获得奥氏体的心部和表层,因为Ni和N的交互作用系数eNNi为正,该钢的表面氮浓度NS约为0.5%。如果采用Mn代替Ni(因为eNMn为负值),则能提高表层氮的固溶度,使18Cr-18Mn钢的NS达到0.9%。
对于F+A型不锈钢(如X2CrNiMoN22-5-3),经固溶渗氮后能获得较高强度的心部和表层,其(F+A)的心部组织比X5CrNiMo17-13-2具有两倍以上的屈服强度,又因为高铬低镍能使NS提高至0.9%,这种类型的不锈钢特别推荐采用固溶渗氮处理。
固溶渗氮的工件装炉前必须予以清洗,经排除炉内空气后,在真空条件下或对流加热条件下,加热至固溶渗氮工艺温度(1050~1150℃),然后调整炉压和时间参数,使其达到所要求的表面含氮量和渗氮层深度。工艺参数调整可采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。
固溶渗氮后工件采用最高的冷速淬至室温。如1Mpa(10bar)氮气的高压气淬方式。
结束语
固溶渗氮是一种新的化学热处理方法。它可对处于奥氏体状态的不锈钢,通过应用氮气在高温下热分解将氮溶入其表面并经淬火冷却,以获得高氮奥氏体或马氏体表面层,而心部仍保持固溶处理的组织和性能。这种处理方法能实现工件心部和表层的组织和性能的重新配合,得到广泛应用。
处理过程中,工件表面平衡的含氮量NS随Cr和Mo的合金化,氮气压PN2的提高,以及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至1050~1150℃温度范围较低端的提高。经过24h处理,表面渗层可达2.5mm。对给定的钢和工艺温度,NS由N2的分压决定,随Cr、Mo含量的提高,PN2从0.30Mpa(3.0bar)降至0.01Mpa(0.1bar)
- --摘自《机械工人》(热加工)(2005,NO.6)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