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见仁见智 于 2013-6-12 09:42 编辑
两件新鲜事,一是蒋森春先生的 ‘金属学与热处理’ 创新理论;一是Rechuli先生的 ‘很多热处理技术已经过时了’ ,在网上的热处理工作者中间掀起了轩然大波。 一,对于蒋先生的 ‘碳在铁中只有一个重要作用,就是降低铁晶体结构的转变速度!其它是副作用’ 一说,仅限于是一种 ‘假说’ 或 ‘猜想’ ,目前还谈不上上升到 ‘理论’的层次。因为仅仅是一种推理,不能提供直接或间接证明其正确性——哪怕是定性数据。 试图用此来动摇、推翻百年来已经建立的 ‘金属学与热处理’ 理论体系,现在看来,尚处于 ‘八竿子打不着边’ 阶段。 要重建理论体系,蒋先生尚有大量的工作要做,还必须有接班人继承、接力,延续下去。结果如何,要看方向是否对头。 二,Rechuli 先生的运用 ‘合金性能资源优化整合技术’ 论,的确是值得讨论的问题。在我年轻的时候,只知道马氏体是片状(纵看为针状)的孪晶马氏体这一种形态,后来看到还有板条马氏体…..等形态。板条马氏体在工程上的应用获得广泛的认可,是 ‘合金性能资源优化整合技术’ 论成功应用的范例之一。先生指的是不是这个?不得而知。 但也要看到,我们通常熟知的热处理工艺之中,其中也暗含着 ‘合金性能资源优化整合技术’ 的某些内容,把 ‘很多’ 视为已经 ‘过时’,未免言重了。因为 ‘合金性能资源优化整合技术’ 和使用条件的需要——技术要求之间有对应性,离开了使用要求, ‘合金性能资源优化整合技术’ 就无从谈起。 工程上的五花八门的技术要求,在选材和热处理技术的运用上,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对待,永远做不到 ‘以不变应万变’。 三,每一门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,仍然都有未知世界,人们不断深入、不断探索,永远没有完结。我们知道的仅仅沧海一粟。听到不同声音,先要尊重对方的思考或实践结果,洗耳恭听,如果与自己脑子中的东西有冲突,进行比对性的再思考,若该问题有某种价值,条件许可,可进行实践来验证。 ‘先入为主’ 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意识,也是一道 ‘防火墙’ ,但并不都起好作用,这种情况下,往往会妨碍自己获取新知识,走向自我封闭,扼杀自己的创新意识。 个人片面看法,可以批评 |